傳統文化與民俗文化
傳統文化,其實就是民俗文化,是民間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是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人民群眾中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及民俗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累計出來的有益於人類的精華,這就形成了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就叫傳統文化或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探索不盡,所以要研究民俗文化,其責任重於泰山,事業任重道遠。因為民俗文化可以致使一個家庭和諧,民族團結,國家昌盛
我國五十六的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民俗形式和活動特色,傳承下來的其意義不言而喻,當然都是具有發展正能量的。蒙古族的傳統民俗節日「白節」,即白色的月,這是草原牧民的奶食與潔白緊密相關意。傣族的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東鄉族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維吾爾族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節,等等。漢族的民俗節日更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和元宵節等等。
這些民俗節日的含義都是用古人的實踐驗證出來的一種非物資的東西,它能凈化人的靈魂,增強處世的能量和資糧,激發善心的顯現,使人們熱愛社會,熱愛大自然,熱愛身邊的一人一事一物和一草,達到人我一體,物本一靈。如此,人人相處,互敬互愛,個個朝氣蓬發,那麽一個民族、一個團體乃至一個國家何愁不盛乎?
就漢族的民俗來講,清明節,對逝者祭奠的同時,從中可以讓我們吸取和追尋先人曾經的經歷,來去偽存真,提取精華,擔當起對後人教育的責任。中秋節賞月,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品嘗了人與人之間共持一個日月天地所釀造的大家庭的親情味道,達到天人合一、人人皆我的心境。春節的拜年與祭神,提示著人們,萬物皆有靈性,皆能成為神靈與聖賢的本性,也傳承先聖們的足跡。這些民俗文化在民間的蒸發,卵生出一個個社會發展正能量的細胞,滋潤在人間,嵌彩美麗的人生。
這些舉不勝舉的民間民俗文化暗藏玄機,讓人欲探欲趣,欲趣欲神,神中隱藏著無上妙理。從而,我們把這些無邊無盡的精髓再進行精雕細磨,這就誕生了中華五千年的民俗傳統文化,彰顯出我大中華文化的偉大,讓世界矚目和敬仰。
民俗文化需要傳承,需要利用,不是單單讓我們看出來陳舊的,還要挖掘一些被歷史遺忘的、積極的、向善的文化來。我們要利用宇宙賦予自己智慧的頭腦,天然氣日月天地賜給我們巧妙的雙手,把這些文化講出來、寫出來,放出來,鑲嵌在史冊上,讓子孫永享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