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省曲阜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學教育理論奠基人。
孔丘生在一個有貴族血統的家庭,父親孔紇,字叔梁,是一位下級武官,曾任限邑宰。孔丘3歲時父逝,隨母顏徴在遷居曲阜闕里,家教中重視禮儀之教。生活貧困,促使他較早為謀生而做事學會多種本領。他自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青年時期,他在季氏門下當過委吏(管理倉庫),還當過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觸到社會下層,了解人民的一些願望和要求。
大約在30歲(前522年)左右時,孔子正式招生辦學,開始他的教育生涯。他招收學生,對年齡不予限製,以個別教學為主集體講學為輔,有時也在戶外開展教學活動。他的私學,產生了社會影響,不僅吸引了平民出身的學生,也吸引了個別貴族學生。他一面為師,一面繼續學習,向一切有知識的人學習,還利用機會出去遊學。為了教學需要,他註意對歷史文獻進行整理研究,編成《詩》《書》《禮》《樂》等教材。大約在40歲左右,他形成了自己的學說,並通過講學活動擴大宣傳,爭取信徒,創立了儒家學派。雖然晚年受到政治影響,孔丘離魯周遊列國,但他仍不消極,還是講誦弦歌不衰,從事教育活動,被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無類、六經皆藝
其本質是關註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和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強調在教育中面向全體,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是貴族壟斷知識、「學在官府」,受教育者是所謂的「胄子」「國之弟子」。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其矛頭直指「學在官府」,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口號,「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是他實行「有教無類」的證明。孔子強調「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則是文武兼備。重視各門課程開設的均衡比例以及各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強調的是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實行開放性的「有教無類」方針,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孔丘私學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廣的一所學校,從總的社會實踐效果來看,是應該肯定的。「有教無類」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思想,它打破了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一般平民,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2.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啟發誘導
其本質是關註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強調在教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個性。
孔子認為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學生,學生的學遠比老師的教更重要。孔子對學生的指點與啟發具有獨到之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自己不想努力學習,那麽灌輸再多的知識也沒多大用處。
「教學相長」主要反映了教與學兩種活動的相互促進關系。孔子在教學中,一方面註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註意向受教育者學習,孔子對學生無所隱瞞,因而贏得學生對他的無限尊敬和景仰。
在教學設計時,啟發誘導非常關鍵,我們可以從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借鑒,孔子的啟發誘導原則是建立在對學生心理差異認識的基礎之上。他認為教師須以學生為基礎,施教的依據是學生的學,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體的,因而十分強調啟發誘導。這一原則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握學生的學習機製。
3.學思結合、溫故知新
其本質是關註學習方法的主動性、遷移性和創新性,強調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孔子十分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思並重。他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把學與思的恰當結合看作求仁的重要方法。
首先,孔子認為學是思的基礎,並現身說法,「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足見孔子認為學是求知、求能的起點。
其次,孔子認為學離不開思,思有助於學。他非常註重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提倡「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等等。同時,孔子還註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舉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諸往而知來者」,做到善於演繹和推理。孔子「以思促學」「學思並重」的思想,不僅在中外教育史上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地位,而且在現代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4.見得思義、見利思義
其本質是關註學生的品行修養,強調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真正使其成人成才。
在道德評價上,孔子以重道義為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告誡修德之人,要做到「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切不可做「見利忘義」之徒。孔子還是歷史上第一個充分肯定並系統地闡述了道德教育作用與地位的教育家。他上承西周的敬德思想,明確提出了德治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育人。
孔子的道德教育內容十分豐富,並呈現一定的層次性。他指出: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君子,必須「學以致其道」,要做一個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這都表明:孔子重視對學生道德規範的培養,尤其重視最高道德規範的學以致用和信守不悖。孔子這種講求道德教育綜合效應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啟示。
總結
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現著豐富而深刻的教育學理念和人文內涵。具體地說,孔子在培養目標上始終圍繞著「成人成才」,在教育對象上註重面向全體,在教育內容上註重人的全面發展,在教學方法上註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學習方法上註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教育評價上關註學生的品行修養和動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