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思想文化網

簡談孔子的哲學思想

談到孔子,在座的各位都是比較熟知的,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對我國、對世界都產生廣泛的影響。今天,我將向大家介紹其思想的核心部分——哲學思想。

一.從不同的角度談孔子「仁」,從不同方面理解「仁」

1、從政治倫理的角度理解「仁」,就是恢復周禮、鞏固周禮製定的政治秩序的行為才叫「仁」。具體說包括這樣一些內容:一是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周禮的規定,一旦做到這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他是仁人了。即「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二是求仁完全是自覺的、由自己決定,並不依靠他人。正所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三是求仁的具體條目,即必須在視、聽、言、行各方面符合周禮。仁是一種全面的道德行為。顏淵曰:『請向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這個意思。(遵紀守法)——和諧社會

2、「仁」的一條根本原則——「親親」。孔子的學生有苦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孝弟是仁的根本,一個人做到了孝弟,就從根本上做到了仁。「考」是指在貴族內部人人都要孝敬父母、孝敬祖先;「弟」是指同輩兄弟之間要相互親愛。孔子把孝弟說成仁的根本,是為了維護西周奴隸製。西周的氏族奴隸製,其特點是宗法即等級、倫理即政治、族權與政權、父權與君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家族內部對父兄盡孝弟,就能在政治上對君主盡忠。孔子說:「孝慈則忠」。有言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家庭和諧,社會穩定

3、「仁者愛人」。孔子說:「君子而不仁才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在他看來,仁是君子的德性,小人是不可能有仁德的,小人只有如何服從驅使的問題配不上講什麽仁愛。在這里,仁愛是屬統治階級的專利,具有階級性。不過,在當時孔子講「仁」就是「愛人」強調了人道的原則,有進步意義。孩子講「仁」就是「愛人」是春秋以來眾民思想的發展。春秋時期出現了一既批判君權、又批判神權的思想潮流。例如《管子·霸行》指出:「齊國百姓、公之本也。」這是說民眾是國家的根本,設立君主是要他利民、給老百姓造福,而不是相反。同時,由於周天子衰落,神權也跟著衰落,在天和人的關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不少人認識到人間的事,以人為本,天和神不能幹預。這一思潮的發展,就促使人們進一步思考人本身的問題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上下左右是這一思潮在理論上的發展的深化。在孔子看來,在天下萬物中人最重要的。在《論語·鄉黨》中談到有一次馬廄失火被燒毀,孔子退朝歸來,首先部「傷人乎?不問馬。」首先疾心的是人,不是牛馬。他還說:「鳥魯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是說人與人相處,過社會生活,就必須相互尊重,相互同情,互相信任。孔子講「愛人」雖然是有階級性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強調人道原則,卻也反映出他對人與人相互關系的認識比以前深入了,他朦朧的看到人類存在,承認人的人格。郭沫若說孔子的「仁」是「人的發現」。

與以人為本的思想相符

4、「仁」實施的途徑——「忠恕」。孔子的學生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聽謂「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的行仁之路,即用推己及人的方式來實行仁。孔子在「忠恕」,目的是借此調和對立階級之間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以維護和加強奴隸主階級的專政。不過,從理論上講,孔子講「推己及人」,實際上是以兩個原則為前提:一是人後果。即肯定人的尊嚴,主張人和人之間要相互尊重,建立愛和信任的關系。二是一性原則,即肯定人同此心,每個人的理性卻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行仁之方也」。「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承認對方的心和我的心有共同的性性標準。

5、「仁」是情和理的統一。《論語·陽貨》中有一章討論「三年之喪」。以為居喪三年太久,周年就可以了。孔子反問他,居喪期,食稻衣錦,你心安理得嗎?宰我說:「安」。接著孔子便批評宰我「不仁」,因為在孔子看來居喪是出於對你母的愛和懷念,在居喪期應該「食冒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這是自然而然,合情合事的事。

重在生前,輕死後孝

作為哲學,一是要以理論思維的方式來掌握世界,就是以概念、範疇和原理來解釋世界。二是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象的無限多樣的統一看作不言而喻的,並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一。孔子的『上述』思想之所以是哲學思想,是因為它是用「仁」的思想來解釋世界的,並且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獻整理思想都是以「仁」作為理論基礎和前提的。

二.孔子的認識論

《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見知的主要任務是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有了這種關系就利於行仁,可見,在孔子的哲學思想中「仁」與「知」是分不開的:

1、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了一些客觀上符合認誤解規律的論點。

如對待學習應該有個老實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指接觸到了認識過程中的知與不知的矛盾,自知不知,也是一種知,並且是進一步求知的開始。他還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說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要有私意,不要強加於人,不要固機己見,不要自以為是。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反對主觀主義。

2.即重視研發經驗,又強調更改思維在獲取知識中的作用。孔子認為他的知識比別人豐富,就是因為「丘了好學」、「他好學的表現,除了讀書之外,就是每事問」、「多聞」、「多見」、「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孔子看來後天的學習,可以改正認識上的各種弊端。他說:「學則不固」;而且他認為人的美德也是靠後天的「學」來培養,他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意識是說,不學習就會造成愚蠢、放蕩、賊害他人,操切,暴亂,狂妄等毛病。在強調更改思維的作用方面,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學習不思考則迷惘而失方向,思考而不學習則空洞而陷入危殆。又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說之」是說要在多聞多見,即積累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取其善者而棄其不善者,還要「默而說之」把握其中的原理。

3.在知引關系上,孔子強調知引統一,學以致用。《論語》第一句話講:「學而時習之」,又說:「傳不習乎」、「性相近、習相遠」,這里的「習」含有踐行的意識。孔子有句名言:「聽其言而觀其行」,這話既體現了言行統一,學以致用,又強調了「行」是檢驗認識的標準。他還說:「吾這於人也」「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試」是用的意思。孔子稱贊誰,一定要經試的檢驗。這也是知行統一的表現。

小結:孔子的認識論從總體說是唯心主義的:他強調理性的作用,卻認為人道德是非的標準是無賦的,他說:「天生德於予」。又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認為上智和下愚都是先天決定的,不可改變的,這些都先驗證論的體現。

三.成人之道

1、作為仁者,應具備哪些品德呢?知、仁、勇、說、良、恭、儉、讓;義、直、信、敏、篤;寬、惠、則、毅、木、訥等。在這些品德中,孔子更看中「中庸」、「中庸」就是不偏離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衡場的狀態,孔子舉例說,子張(孔子弟子)太過傷,子夏太保守,兩人都不合中道。而應說:「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泰而不驕,欲而不貪。來符合中庸之道。這合理之處,但如果把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平衡狀態絕對化,否認對立鬥爭絕對化,這就了。

2、如何培養才能「成人」呢?孩子認為靠個人的主觀努力,因此他強調立誌,他說:「芶誌於仁矣,無惡也」。以為一個人只要有崇高的誌向,發揮主觀能動性,堅定不穩的努力,那就可以做一個仁人。孔子在敘述自己的為學過程時說:「吾十有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有王而誌於學,並不是說十五歲的以前沒有說,而是十五歲才確立誌子仁、誌於道的終身努力的方向,從此,學而不厭。這段話表明,學道(成人)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隨年齡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說,整個過程分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做到了不受環境所左右;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最高的境界,一思一念,一舉一動都道德化了。對於孔子的「成仁」說,合理因素,第一,孔子看到了培養理想人格是一個過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鍛煉;第二,這個過程既是認識過程,又是修養的過程;第三,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行為的整合,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不過「成人」之說也有不局的地方,他的道德修養是脫離社會實踐的,而其中的知天命、順天命,又有命定論的成份。

四.調和天人關系

孔子重人道,少談天道。他同子產一樣,抱有「天道遠、人道邇」的態度。不過,孔子從奴隸主貴族的立場出發,仍然把天看成是有意誌的。有一次孔子路過匡這個地方,匡人識破以為孔子是陽虎,拘禁他五天,孔子生氣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就說,天把文化交給文五和我,我要是死了,天下從此就沒有文化,現在既然天把保存文化的使命交給我,你匡人又能把我怎樣呢?孔子不僅講天,也講天命,在孔子看來,他的政治主張能否行得通,全由天使決定,正所謂「道之將行也與,命也;將這廢也與,命也。」把歷史說成是聖人根據天命創造的。說:「唯天唯大,唯共則之。」認為堯效法天創造了一套製度,於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代代相傳,這套製度有所損益,但不會根本改變。

孔子在宣傳天命論的同時,也強調人事的作用。表現在對天命鬼神的某種程度的懷疑,如樊遲問知,子曰:「多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季路問事鬼神: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這些都表明,孔子把人事放在首位,對鬼神采取懷疑的態度。《論語·術而》還說:「子不語:懷、力、亂、神」。

總結:一、孔子哲學思想中的許多矛盾,是其所處條件造成的;

      二、孔子的哲學思想對於我們構建和矛盾社會,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將起積極的作用。


相關內容

孔子的人才思想

儒家思想之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論語》十大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