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服飾文化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素有「衣冠上國」的美譽。
幾千年來,
華夏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
製造出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
為古代中國輝煌燦爛的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傳統服飾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
從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秦漢、
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
都以其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
你知道中國傳統服裝的發展歷史嗎?
如果不知道那麽就讓小編帶大家漲漲知識吧!
原始社會服飾
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時期,正是中國服裝史的發祥期,這時人們已用骨針縫製獸皮的衣服,並用獸牙、骨管、石珠等作成串飾進行裝扮。在茹毛飲血的猿人時期,人們用獸皮和樹葉保護身體,遮蔽烈日或禦寒,這是最原始服裝的雛形。
商周時期服飾
周朝以封建製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製度來鞏固帝國,製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範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誌,因此服裝製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商周時代的服飾,
主要是上身穿衣,
衣領開向右邊;
下身穿裳,裳就是裙;
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
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韨,
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袍服屬漢族服裝古製,秦始皇在位時,規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綠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絹製作。漢代四百年來,一直用袍作為禮服。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戰爭和民族大遷徙的影響,服飾產生了巨大變化,男裝追求彰顯個性的褒衣博帶服飾的魏晉風度,女性服裝呈現奢靡異常的風貌,整個時期新興胡漢交融的新樣式。
隋唐時期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宋遼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由於長期爭戰,客觀上促進了各民族服飾的再度交流與融合。
遼、西夏、金服飾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
明朝時期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製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製定了服飾製度。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製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銅價鈕扣。
清朝時期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近代
大批青年出國訪問留學,受國外進步思想的影響,掀起剪辮易服的風潮。軍服也作了一些改革。
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中山裝、學生裝及西服等。其中長袍、馬褂,為《服製》中規定的服飾,一般用於交際。
年輕的婦女,
除了梳髻以外,
還有留一綹頭發覆於額上,
俗稱「前劉海」。
前劉海的樣式,
也不完全一樣,
有一字式、垂絲式、燕尾式等等。
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