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構建中國歷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思考
史學理論學科對整個歷史學科具有指導意義,這是被學術史的大量事實所證明的。回顧以往走過的道路,從中獲得智慧和啟示,對於當前在唯物史觀科學原理指導下,努力推進中國歷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中國的體製容量與中國歷史連續性
傳統中國的體製容量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它是在各個地方、各個族群、多種經濟形態之上的具有統攝性的行之有效的體製
中古世界興起的主要文明及特征
世界歷史上出現過多次文明興起浪潮。第二波文明興起浪潮是在中古時代。公元500—1000年間,新興的文明有日耳曼文明(即歐洲文明,後擴展成西方文明)、斯拉夫文明(主要是俄羅斯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等。
戰國秦漢時期的村落結構
中國早期村落與城邑同時脫胎於原始聚落,城邑出現後,城邑之外的自然聚落均可視為早期村落。
思想的歷史結構和思想史批判
思想存在著思想的結構。從一定的問題出發,沿著問題的線索,思想就會進入一個由各種問題要素構成的、自身具有豐富邏輯關聯的問題域。
中華民族「大一統」理念的歷史傳承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這其中「大一統」理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論明代物質文化與歷史和思想之關系
朱元璋創立的明王朝取代蒙元,采用宋代以來的新儒學,以理學開國,是非常典型的儒學製度化時期,使得物質文化並不存在純粹的審美狀態,而是承載著倫理與政治的目標。明代初期追求恢復漢唐舊俗,到中期則因經濟社會發生大的變化,王陽明學說興起而呈現紛繁多元的局面。王學擴大了審美範圍,諸如印章、刻絲、累漆等實用性、地方性的事物脫去其實用與地域限製而具備了普遍審美價值,但這一物質文化的興盛遭到明末清初朱子學的反對。同時,明代處於歐洲資本主義擴張時期,晚明中國也開始了早期全球化,明王朝與周邊交流活躍,也對明代物質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應隨之而拓寬物質文化史的研究視角,把政治的、道德的,乃至形而上的解釋與分析與物質文化審美分析進行整合,呈現更為真實而璀璨的明代物質文化全貌。
探源中華文化思想解鎖歷史普及新方式
「史書讀多了,一個困惑,油然而生:朝代更替,加上詳盡的帝王列表,是非歷史專業的讀者,需要花時間特別留意的嗎?按朝代更替編寫史書,確實比較方便,不過,對讀者註意力的引導,不盡妥善。」
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
人文精神的演變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的發展脈絡是什麽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時期,舊製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製度、新統治秩序逐漸確立,新的階級力量不斷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源,就是以鐵器為特征的生產力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了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製度的確立,也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各種思想相互碰撞,形成了多種學術派別,諸子百家就是這一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本章僅重點介紹儒家、道家和墨家。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上形成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它們被稱為「諸子百家」。
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持續加強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持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與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讓非遺「活」下去「動」起來
近年來,雲南昆明西山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勇於創新,在隊伍建設、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宣傳展示、精品推出、傳習館(所)建設的推進及依法規範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傾聽國家級「非遺」的聲音
第六屆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黔西南州參演劇目樂舞畫卷《布依八音》在貴州省國際會議中心精彩上演,現場座無虛席、掌聲雷動。觀眾們在一曲曲布依原生態的「八音」曲牌中,傾聽著大氣滂沱的「竹鼓」合奏和神秘優雅的「碗樂」;跟隨著舞臺上布依族老摩公抑揚頓挫、獨具神秘民族色彩的摩經吟誦《天地山水》,開啟了90分鐘的探索布依文化秘境的旅程……
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遺產三大方面,其中物質文化遺產以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復合性遺產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文化景觀、線形遺產、紅色遺產等及相關的歷史文化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為主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傳統技藝、傳統知識如中醫藥知識、歷史地名、文化空間等;文獻遺產以歷史古籍文獻、歷史檔案、地方誌乘、家譜等為主要內容。
非遺保護視野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文化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製度、行為方式、精神產品的總和。傳統節日便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種文化形態。它是包含人們一定信仰、情感、觀念、儀式、習俗等因素在內的復雜的文化現象。